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強監管年 銀行業嚴守風險底線不放松來源:
來自銀監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6704億元,不良貸款率1.74%,不良率延續了上半年穩定向好的態勢,銀行業資產質量不斷夯實。
“從三季報來看,雖然資產質量拐點尚未到來,當前我國經濟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而且部分地區和行業的風險尚未完全暴露,但上市銀行資產質量延續了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穩定向好的態勢,大部分銀行實現了不良率的持續改善,前期積累的不良資產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有效處置。”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認為。
強監管成效顯著
今年以來,受國際國內多種因素影響,金融發展和銀行經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
面對嚴峻的風險形勢,我國政府堅持底線思維,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審慎管理,健全金融監管的組織架構和工具手段。
“特別是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有利于切實維護金融穩定,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監管部門針對重點風險和重大資產泡沫加大處置和防范力度,整治金融亂象,比如同業、委外業務等;銀監會也先后出臺‘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等多項監管措施。” 吳琦表示。
監管部門開展金融亂象綜合治理效果明顯。今年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余額累計減少了1.9萬億元,理財產品余額同比增速降至個位數,較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35個百分點;上半年新增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占新增各項貸款的比重25.1%,比去年下半年的高峰期降低了19.9個百分點;表外業務方面,從4月份開始,委托貸款余額連續減少。上半年銀行業同業資產、同業負債規模雙雙收縮,分別下降5.6%和2.3%,這是自2010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同時,銀行業也主動適應當前的經濟環境和監管環境,進一步提升風險防范能力。
“2017年以來,銀行業資產質量連續3個季度保持平穩運行,關注類貸款和逾期貸款的增長也開始出現減速的跡象,不良貸款快速增長的態勢已經得到了初步遏制。這與宏觀經濟增長提速有關,也是銀行業近年來持續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的結果。”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許文兵表示。
2017年前三個季度,不良貸款和關注類貸款余額分別增加1581億元和694億元,同比少增614億元和5222億元,占比分別為1.74%和3.56%;不良貸款占比與年初持平,關注類貸款占比較年初下降0.31個百分點。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也認為,今年以來,隨著我國宏觀經濟企穩向好以及金融監管加強,銀行業不斷提升抗風險能力,風險總體可控。
主動防范化解風險
雖然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有助于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保持穩定,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部分領域的潛在風險仍需加以關注。
“隨著全球經濟持續緩慢復蘇,美聯儲有可能繼續加息和縮表,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我國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銀行業面臨的外部風險有所上升,需要更加重視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管理。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部分行業去產能以及處置僵尸企業政策實施,銀行面臨的信貸風險、債券違約風險依然不能低估。此外,在金融監管趨嚴和金融去杠桿背景下,銀行依法合規經營仍面臨壓力。” 溫彬表示。
2018年,商業銀行仍將面臨復雜多變的金融風險環境。吳琦認為,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而且在部分重點領域,比如企業杠桿率、房地產行業、人民幣匯率、地方政府債務等領域觸發金融風險的可能性較高,這些領域也將成為銀行業明年重點防范的風險領域。
在鋼鐵、煤炭、房地產等領域,實體經濟行業去杠桿與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等任務相交織,將更進一步加大了企業去杠桿的壓力。而我國實體經濟企業的貸款大部分來源于商業銀行,因此一旦不良貸款大規模爆出,將會對銀行體系的穩定產生沖擊。
地方政府債務仍需重點關注。當前部分地方政府通過“平臺”融資、債券市場發債、“政府引導基金”等方式與商業銀行業務日益緊密。如果地方政府債務出現問題,以地方政府為背景的部分城商行或者農商行或將面臨擠兌風潮及戰略資本退出的風險。
“房地產市場泡沫風險防范依然任重道遠。受文化因素等影響,居民更喜歡將房地產作為投資保值的最重要工具,這使得房地產金融屬性過強,房地產價格易漲難跌。未來一旦貿然放開限貸限購等從嚴房地產政策,房價仍存在非理性上漲的可能。”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李佩珈表示。
堅持底線思維
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銀行業資產總額在整個金融業中占比較高,因此,銀行業明年的重點工作之一仍將是守好安全防線和風險底線。
“針對當前金融風險點多面廣、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危害性強等特點,商業銀行應從經營理念、業務模式、風險管理能力等方面進行根本變革,成為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堅強陣地。銀行業要跳出‘重貸輕管’的傳統風險管理模式,做到對風險的早識別、早發現、早預警;有保有壓化解過剩產能,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視同業業務風險防范,支持實體經濟‘降杠桿’。”李佩珈表示。
實體經濟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支撐,銀行業要繼續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銀行業應拓寬實體經濟企業的融資渠道,推動資金‘脫虛向實’;加快發展普惠金融,擴大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助力‘美麗中國’建設;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和全面風險管理能力,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整頓、規范中間業務,為實體經濟企業減負。”吳琦表示。
就化解具體風險的措施,溫彬認為,對于流動性風險,要加強資產負債管理,降低期限錯配敞口和杠桿比率;對于信用風險,要按照市場化原則推進債轉股,主動發揮債委會作用,擴大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發行規模;對于市場風險,可適當降低債券投資久期,減少外幣頭寸風險敞口。此外,針對部分非標業務回到表內顯著增加了資本壓力,還要進一步拓寬外部融資渠道,采取優先股、二級資本債、可轉債等工具來補充資本,增強資本實力。
明年的金融監管也將繼續從嚴,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強化防范風險主體責任,既要塑造資產負債表的健康,也要促進公司治理、內控體系、復雜金融產品交易清算的健康。
“受益于‘去杠桿’政策的上游行業資產質量仍有繼續改善的余地,銀行業風險管控的重點依然會放在增長較快而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的小微企業上。預計明年銀行業面臨的信用風險狀況并不會出現大的變化。”許文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