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證券日報來源:
李克強總理在9月12日舉行的“1+6”圓桌對話會上談到中國經濟突出特點時,用“韌性強、潛力大、活力旺”來概況,其中,韌性強表現為回旋余地大,從而使經濟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
“整體來看,雖然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放緩,但仍有韌性。”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中心主任黃志龍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最近兩個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保持企穩回升的態勢,其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60%以上,而消費的增長又是十分平穩的,不會出現明顯失速。此外,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也明顯高于GDP增速,說明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昨日也對記者表示,從整個數據層面來看,無論是GDP、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還是固定資產投資數據都能夠較好地反映中國經濟的韌性。以社會消費品投資總額為例,今年6月份社會消費品投資總額同比增長11%,較前值增長了0.3個百分點,整個上半年同比增長10.4%,較快的消費增速增長說明我國整體內需較為穩健,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馬車的作用較為凸顯。
事實上,PMI的超預期數據也顯示出中國經濟的韌性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份制造業PMI為51.7%,超過預期的51.3%和前值51.4%,為今年次高水平,且連續13個月站在榮枯線上方。其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雙雙回升,表明供求雙雙向好;大企業維持高景氣表明產能出清、行業集中度提升和強者恒強,中小企業邊際改善可能受益于出口;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創今年新高,企業利潤將延續大幅改善。
“在整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制造業的重要性是非常明顯的。”華商基金策略研究員張博煒昨日認為,制造業出口的好轉一方面能夠帶動上游采掘、原材料加工等行業,另一方面,伴隨著預期的改善,制造業的擴大再生產也給經濟帶來了額外的韌性。從中短期來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制造業提質升級仍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抓手,將顯著提升經濟的韌性。
值得關注的是,受全球市場環境復雜多變影響,2017年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經濟體經濟數據波動較大,因此,市場中不斷出現對于中國經濟“硬著陸”以及金融風險擔憂的聲音。
對此,江瀚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經濟數據的短期波動是常態,由于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所以中國的宏觀經濟受到國際市場影響產生波動也是一種較為正常的現象,因此沒必要太過于擔憂短期的經濟數據波動,主要還是要關注中國經濟的長期數據。
談及未來,黃志龍認為,中國經濟仍將保持穩健運行態勢。整體來看,經濟失速的風險不大,但仍面臨政府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居民部門杠桿率不斷攀升的風險,可以說這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