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來源:
2月14日,央行及時送出了“情人節晚餐”,發布了1月金融統計數據。
此前1月貸款新增是否能創新高的多種猜測也有了最終答案, 1月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03萬億元,同比少增4751億元。
從部門看,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中長期貸款增加1.52萬億元,占全部貸款的74%,為近兩年的新高。
加之PPI的超預期勁漲,實體經濟似顯現回暖信號,經濟的利好預期也似在這個情人節傳遞。
房貸受控實體需求猛增
對于新增貸款規模的同比大幅下跌,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閆玲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各項數據看,銀行主動大幅壓縮短期票據融資,本月減少4521億元,可以部分解釋信貸低于預期的原因。”
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政策風向的收緊勢必帶來新增貸款規模的下降,而結構上的“雙高”更值得關注。“一方面,居民中長期貸款仍較高,另一方面,非金融企業中長期貸款占比很大,可以說既有擔憂,也有驚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1月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6293億元,絕對規模創歷史新高,但在全部信貸占比方面,則從峰值的103%持續回落至31%。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對此分析稱,從歷史看,居民中長期貸款與房地產銷量密切同步相關,兩者之間并無顯著的領先或滯后性。但2016年10月房地產調控之后,一方面監管希望放貸延后發放,另一方面10月之后資金顯著趨緊,銀行放款意愿顯著下降,因此目前的居民中長期貸款可能是房地產貸款的滯后發放所致。
“由于目前房地產銷量下滑趨勢已經出現,按照上述邏輯,未來居民中長期貸款將逐步回落。”鄧海清補充稱。
明明提出,房貸總量雖然大,但更應該關注的是需求結構,要分清楚是出于投機需求、剛性需求?還是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的表現還需要進一步監測?
而非金融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1.52萬億,占當月全部新增貸款的74%,也達近兩年新高。
對此,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業主任曾剛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貸款占比較高,和實體經濟比較積極的變化有關系,結合PPI數據的良好表現,可以認為企業端的經營狀況有好轉跡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
多位分析師指出,PPP項目加速落地,以及政策性貸款投放是推高企業中長期貸款規模的主要力量。
社融非標創新高
雖然新增信貸規模下降,但同樣值得關注的是,社會融資規模1月新增3.74萬億元,創數據統計以來最高值。其中表外融資占比為33%,連續三個月居高位。
這在近三年都未曾出現過。閆玲指出,社融也是重要的補充信貸的衡量指標,反映在信貸政策收緊和表內融資規模受到制約的情況下,非標需求被推高。考慮到社融的高規模,整體的信貸新增量并不低。
明明對此持謹慎態度。他認為,社融規模大,非標占比高,反映實體的需求不低,但也需要關注是否存在通道業務和繞監管的態勢,及接下來的趨勢,警惕非標復蘇是否和去杠桿政策存在背離。
曾剛對此表示相對樂觀。他認為數據反映經濟好轉信號,企業經營狀況的好轉必然帶來企業貸款和融資需求的增加,而信貸政策的收緊和表內融資的限制不能滿足企業需求,企業借助非標融資也是邏輯成立。曾剛還表示,降杠桿沒有明確定義為壓信貸規模和企業需求,去杠桿并不一定體現在社會融資規模被壓制,可能是進行結構的調整。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57.59萬億元,增速較去年同期低2.7%。狹義貨幣(M1)余額47.25萬億元,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從數據看,資金市場流動性保持穩中偏緊基調,M1-M2同比繼續大幅回落,創1年新低。
鄧海清表示,因M1-M2同比與房地產銷量有很好的正相關關系,一方面與房地產銷量下滑有關,另一方面表明企業層面的流動性陷阱進一步減弱,企業投資可能繼續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