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來源:
有人認為,2月CPI同比增速躥升到2%上方,主要是由鮮菜、豬肉等食品價格上漲導致,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季節性的,3月食品價格就環比下降了。可以預見,隨著“豬周期”、“菜周期”帶來的漲價因素消失,CPI同比增速將企穩并逐步下降。因此,目前不存在明顯的通脹壓力,反而是通縮的風險比較大。
也有人認為,CPI增長率持續維持在高位,主要是由貨幣供應量較快增長引發的,豬肉價格上漲也與此相關。筆者是持這種觀點的。這種觀點馬上就會遇到一個問題:貨幣供應量較快增長是怎樣影響豬肉價格的?我們認為,貨幣供應可能通過需求和供給兩個途徑影響豬肉價格,當前主要是通過供給這條途徑。
“豬周期”(肉價上漲-供給增加-肉價下降-供給減少-肉價上漲)的確是存在的。21世紀豬肉價格的第一次大幅上漲(10%以上)出現在2004年,當年,肉禽及其制品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7.6%。受此影響,2004年底生豬存欄數出現了增長,而之前幾年都是下降的。2005年肉價漲幅下降;2006年肉價下降,于是年底生豬存欄數(豬肉產能)減少;這導致2007年肉豬出欄頭數(豬肉產量)減少,當年肉價大幅上漲,比2004年漲幅更大。自2004年以來,我們能比較清晰地發現3個“豬周期”:2004年-2007年、2007年-2011年、2011年-2015年。肉豬出欄頭數在2007年、2011年、2015年減少,當年都出現了肉價大幅上漲。在這3個“豬周期”中,肉價都經歷過“大漲-緩漲-下降-大漲”的變化。
2015年應該是新一輪“豬周期”的開端,但出現了與之前不一樣的情況。在2004年、2007年和2011年,隨著肉價大幅上漲,年底生豬存欄數都有增長,意味著產能擴張;而2015年,雖然肉價上漲,年底生豬存欄數卻是下降的。實際上,自2013年以來,年底生豬存欄數連續3年下降,今年前2個月仍然是下降,現在豬肉的產能跟2009年差不多。
為什么肉價上漲卻不能激發養豬的積極性?如果我們相信養豬的散戶和企業是理性的,那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是:現在的肉價漲幅還沒有超過養豬成本的增幅。也就是說,豬肉的供給側出了問題。2015年8月以來,豬肉價格就與2011年時的水平相當,這個價格水平在2011年能激發養豬的積極性,而現在卻不能帶來豬肉產能的增長。
養豬的成本大大增長了,這是肉價上漲的主要原因。而兩塊主要成本——工資和地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通貨膨脹引起的。現在養豬的工業化、規模化程度越來越高,需要越來越多的土地和人員,而在貨幣供應量較快增長的背景下,土地價格越來越貴,人員工資越來越高。這就是我們說通貨膨脹當前主要通過供給這條途徑影響肉價的理由。另外,由于土地越來越稀缺,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養豬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也是成本增長的重要原因。這其實也屬于養豬在供給側受到的約束。
以往的“豬周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通脹導致的成本增長引發的,只有當肉價大幅上漲(有時同比漲幅達50%上下)時,才能抵消成本的上升。而肉價的上升,又意味著生活成本的增長,相應地,勞動者會要求增加工資,居民收入增長又帶來其他物價的上漲。于是,貨幣供應較快增長導致的通脹,比較早地在豬肉等食品價格上體現出來,然后蔓延到更多商品和服務,形成物價普遍上漲。
今年3月豬肉價格同比漲幅已經達到了28.4%,而活豬價格的同比漲幅超過了50%,據報道,3月生豬存量數環比增長了0.9%。活豬價格漲50%才能刺激豬肉產能擴張,這個漲幅遲早會向終端的豬肉價格滲透,那時CPI可能呈現更大的漲幅。因此,目前討論通脹風險并非杞人憂天。
對“豬周期”的分析啟發我們:說到底,生產成本快速增長等供給側問題,是由貨幣供應快速增長和投資、GDP過快增長導致,并經長期累積而形成。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要素的價格快速上升,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需要更高的物價漲幅才能消化。供給側的問題其實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了。以往的主要解決辦法是制造通脹,用更多的貨幣、更高的物價對沖產生成本的上升。因為習慣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思路,所以人們對通縮的擔憂更甚于通脹。甚至可以說,中國經濟患上了“通脹依賴癥”。
但是,隨著供給側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多發貨幣制造通脹所產生的“療效”會越來越弱。因此,我們應該找準癥結,首先治好“通脹依賴癥”,不再讓通脹使供給側的問題更加嚴重,然后再來抑制生產成本增長、提高供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