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券商中國來源:
1月18日,這個自詡為“中國最大中小企業資產盤活服務系統”的深圳民間融資平臺(實質類似P2P,并且為P2P提供技術系統),和與其擁有同一股東的關聯公司們,終于被南山警方全數立案偵查。同時,涉嫌違規自融、出現違約逾期的資產,統統被查封、凍結、扣押。
司法的正式介入在很多投資人看來振奮人心,但他們也知道,投出去的錢,全數追繳并歸還的概率接近于零。
像此前無數跑路的、垮掉的、被經偵介入的平臺一樣,這不過是又一個由缺失的道德、盲熱的利欲、脆弱的風控、缺席的監管交織而成的灰色案例。
也不過,還只是冰山一角。
畫不完的上市餅,堵不完的資金窟窿
有投資人以“一場艱苦的戰斗”來形容這10個月的維權歷程。
“我們跟平臺交涉了很久,他們答應的回購一直做不到。沒辦法,我們3月份就開始報案,但警方一直沒受理。后來媒體介入了報道,越來越多投資人意識到回款無望,10月、11月兩個月,陸陸續續有大概150多人報案。光我們這部分投資人的報案金額,大概就有1.5億。11月19日,警方終于正式受理,我們都覺得這是階段性勝利。”林奧(化名投資人)告訴記者。
林奧特地補充到,他知道投資需“風險自擔”,但實在無法容忍融資城一再對投資人的欺瞞與拖欠。他粗略估計,平臺的涉案金額大概在20個億。
風起2013年10月。彼時,融資城宣稱要到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發起讓投資人以現金購買融資城權益(類似于原始股)的集資活動。首期每份10元,之后每月提高價格。“當時對這個平臺我是看好的,因為一直以來投資是正常回本的,所以我購買了權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想法,還是平臺刻意營造,總之價格每個月多在漲,讓人覺得自己持有的權益確實在不斷提高。”林奧說。
林奧回憶道,到2014年12月31日,權益的價格已經被抬高到19元/份。他測算,這一年多融資城發行的現金權益達4.5億多元。與此同時,融資城宣布其赴美上市的時間點——2015年6月末,并宣稱屆時股價至少達到30-50美元。
但事情因為一些投資人的爆料和媒體報道變了軌道。15年3月,有投資人到網貸之家等平臺發帖稱,融資城一個原本于2月18日到期的項目無法提現;同時還有更大膽的爆料,融資城涉及15億資金待收。
這才將這家成立了整整7年、在高速公路旁邊打著巨型戶外廣告、不承認自己是P2P,但做著跟P2P一樣活的民間融資平臺拉到了聚光燈下。
這激發了更多的爆料,一個3月8日到期的一個項目也無法提現。媒體隨后介入,挖出融資城數個項目的融資方為關聯企業(如亞克西和田玉項目、龍王湖旅游項目),數個項目的權益回購方(即擔保方)亦為關聯企業,更甚者是,主觀或客觀縱容某企業在平臺發放虛假標的融資5億元。
一句話總結,融資城涉嫌自融。而最離譜的是,該平臺的投資賬戶都未與企業自有賬戶做隔離,資金完全不受監管。關于平臺賬戶風險,本報此前已有報道《融資城或成深圳民間融資鬼城數億本金懸而未付》;關于平臺性質,請移步《爭議融資城:規則在灰色地帶逆行》,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查看。
融資城只得緊急撤下屢屢踩雷的、此前被稱為“融資包”的大額企業融資標的,并且啟動了兩輪“債轉股”,即將相應的項目本息轉成融資城權益份額,待公司上市后再轉成股票。
第一次債轉股,持有被下架的“融資包”的投資人與融資城、聚盛資產公司(關聯公司)簽訂了《投資權益置換確認協議書》。聚盛承諾,如果180天后(即2015年6月30日),不能以每份20元價格出售,則由聚盛按每份20元進行回購;第二次債轉股則完全是融資城單方面發公告,要求投資人把到期和未到期的融資包轉成融資城內部權益,并且沒有簽訂任何回購協議,也沒有任何對價承諾。
“第一次的債轉股金額,應該達6億元;第二次應該達5億元。其實當時大批項目已發生或預計會發生逾期,融資城這樣做的目的是就是為了延緩時間,拖住我們。”林奧說。“兩次置換的現金權益11億元,加上14年發行的現金權益4.5億,加上未轉換的融資包0.8億元,再加上各種提現困難的資產包3.2億元,平臺涉案總金額都快20億元了。”
聚盛資產承諾的回購日期——2015年6月30日終于來臨。融資城當然沒有在美國上市,聚盛也沒能履行自己的承諾。融資城就在此時,拋出了新三板掛牌計劃,并且發公告承諾,自7月1日起,視實際資金情況按順序進行回購,在3個月內(即2015年9月30日之前)、力爭1個月內完成第一批債轉股權益的回購。
9月30日,融資城及其關聯方自然還是沒能守諾。
后記——它也曾垂死掙扎
提現困難、涉嫌自融、資金池風險、主營業務停擺、拖欠員工薪水、骨干大量流失、回購落空、上市無望,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林奧告訴記者,其實已經有些企業在回款,只是這項款項,被融資城轉移并私分。當然,這需要實打實的證據和警方的驗證。
多名投資人告訴記者,其實融資城后續迫于輿論壓力和投資人反復要求,曾經組織過投資人到企業追債,并且還派出過專門的追債小組。
“我們也找內部的人暗暗調查過,其實從去年7月開始,就已經有幾筆回款了:五華強盛三次還款610萬;珠海伸亞五次還款550萬元;珠海尚錦兩次還款80萬,以上合計共有回款1245萬元。這還只是我們自己調查出來的,更不要說不為人知的還有多少。可融資城從來就沒有主動向我們公布過企業還款情況。我就想問一句:錢去哪里了?”一名不愿具名的來自投委會的投資人告訴記者。
投委會,是數十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維權投資人,自發聚集的組織。他們普遍的說法是,不奢求本金回來,就當這是一個慘痛的教訓;現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他們的遭遇,引以為戒。
總之,在P2P終于迎來監管的2016年,希望這樣的涉嫌非法集資事件,少一點,再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