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來源:
10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9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6%,低于市場預期1.8%;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5.9%,與市場預期吻合。
宏觀經濟領域專業分析人士稱,9月豬價回落和冬季鮮菜價格平穩,是物價指數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未來,物價波動將繼續受豬周期影響,但被豬價持續暴跌而拖累的可能性很小。目前,在去產能化尚未結束,新的經濟增長點尚在培育之中的環境下,工業通縮短期內難以根本性消除,負增長態勢仍將持續。第四季度或為降息、降準等進一步寬松貨幣政策的機會窗口。
2%或已觸全年物價水平高點
與8月CPI同比增長2%相比,9月CPI同比數據大幅回落,環比上行0.1個百分點,低于市場預期0.5個百分點。民生證券宏觀分析師張德禮認為,9月CPI同比數據的大幅走低,除受一定基數效應的影響外,其主要原因在于食品項對抬升CPI的貢獻減弱。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鮮菜、鮮果、水產品環比分別為-1%、-1.5%、-1.2%。雖然豬肉價格環比增長0.4%,但漲幅比8月大幅下降7.3個百分點。9月食品類物價指數同比上漲2.7%,較8月同比數據下降1個百分點,豬肉、鮮菜、鮮果同比價格分別下降2.2、5.5、2.7個百分點至17.4%、10.4%、-10.7%。
張德禮分析認為,豬肉價格持續回落,豬周期對推高CPI的作用減弱;隨著秋冬季鮮菜的上市,蔬菜價格對CPI的影響變小。
對于占物價統計較大比重的豬價格問題,他表示,雖然豬周期有所弱化,但并未完全消失,豬價進入盤整期。近期豬價有所回調,但同2014年第四季度一樣持續暴跌的概率不大。具體而言,從供給端看,本輪豬價上漲中補欄反應滯后,生豬存欄從7月份才開始增加。根據生物周期,到12月才能形成大批生豬供給,因此,短期供給壓力依然存在。從需求端看,中國第四季度經濟或在持續穩增長的支持下逐步企穩;反腐邊際效用減弱,消費企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觸底反彈;第四季度為豬肉消費旺季,豬肉需求較前兩季度更強。
交銀金融研究中心分析顯示,最近生豬存欄量觸底回升,8月末生豬存欄量38731萬頭,比7月增加193萬頭,但能繁母豬存欄量3860萬頭仍在下降。由于豬肉生產周期為二到三個季度,因此豬肉價格仍可能上升,但是環比漲幅不會像7、8月那么大。
非食品價格整體運行平穩,環比上升0.2%,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至1%。交銀金融研究中心報告指出,9月非食品價格環比有所上升,主要是服裝、家政服務、文體娛樂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環比漲幅分別為0.8%、0.4%、0.5%,反映出當前消費服務需求較旺,消費能夠保持穩健增長。從同比來看,非食品價格同比漲幅收窄的主要原因是燃油價格和水電煤等燃料價格下跌。
張德禮預測,考慮到豬周期對物價的影響有所減弱,以及實體經濟總需求依舊低迷,第四季度CPI上行壓力不大,2%或是2015年年內高點。
交銀金融研究中心同樣預計,未來部分月份CPI有小幅上行的可能,但全年平均漲幅將低于2%。具體來講,除受豬周期影響外,燃油及石油制品相關產品價格處于低位,商品房銷售回暖帶動相關的商品消費可能增長。在國內經濟環境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低位震蕩的情況下,非食品價格缺乏上漲動力,整體基本保持平穩。
降息降準或成大概率事件
9月PPI同比數據與8月持平,結束了五個月持續下行的趨勢;環比下降0.4%,跌幅縮小0.4個百分點。
對此,張德禮認為,受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企穩的影響,加之人民幣對美元較大幅度貶值,給市場帶來一定輸入型通脹壓力。此外,中央加大穩投資、穩增長力度,基建項目投資自8月份以來有所回升,導致工業品需求企穩。
交銀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團隊認為,工業領域通縮壓力持續,部分行業產品價格環比出現改善。9月PPI同比與8月持平,停止了連續3個月跌幅擴大的趨勢。與資源能源緊密相關的初級產品價格下跌依然是導致PPI負增長的主要原因。從環比價格走勢看,多數工業行業環比價格降幅縮小,紡織產品、計算機及電子設備制造、體育和娛樂用品價格環比止跌轉正,反映出在穩增長政策的帶動下,當前工業領域下行壓力得到一定緩解。
交銀研究數據顯示,9月大宗商品價格仍然在低位震蕩;9月下旬食品、油脂價格小幅上漲至367、394點,金屬、工業原料和紡織品價格繼續下跌至637、435、262點。9月國際原油價格處于低位波動,月末布倫特原油現貨、WTI原油現貨、OPEC一攬子原油價格分別跌至48.3、46.4、43.8美元/桶,WTI原油期貨、布倫特原油期貨結算價分別為44.9、48.1美元/桶,原油平均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超過50%。雖然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降幅收窄0.1個百分點至-0.6%,但是9大類行業中除了紡織原料類和木材類之外全部下跌。
何時PPI才能觸底企穩呢?張德禮分析道,由于制造業產業鏈上游去產能、去庫存的任務尚未完成,傳統工業品需求持續放緩,因此,中期來看,在有效完成去產能化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建立起來之前,已連續43個月負增長的PPI數據仍難以擺脫低迷。
交銀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PPI負增長態勢的扭轉同樣持謹慎態度,未來PPI同比跌幅將有所收窄,但工業通縮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性消除,其負增長態勢仍將持續。大宗商品價格低位震蕩,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礦產開采和金屬冶煉、煤炭等相關行業產品價格仍將下跌。由于大宗商品價格已經很低,不存在繼續大幅下跌的空間,去年第四季度大宗商品價格基數降低,工業購進價格降幅可能收窄。經濟下行壓力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繼續偏寬松調節,大量基建投資項目持續上馬,將有助于工業產品價格的企穩。
就現在的宏觀經濟形勢而言,交銀研究團隊強調,貨幣政策仍需偏松調節。張德禮認為,在第四季度,降息、降準是大概率事件。“從思路上看,目前貨幣政策的核心仍是‘寬信用’而非‘寬貨幣’。降息可能先于降準。但如果資金面受匯率波動、信貸放量、股市放量等因素影響而出現緊張,降準會擇機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