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證券時報來源:
尚未完成工業化的中國,無論是國內經濟建設還是民生福利改進,均需要相當規模的資本持續性投入。而中國由凈資本輸入國向凈資本輸出國的角色切換,盡管是中國邁向世界級產業與資本強國的一般邏輯,但超大規模的資本外流顯然不利于國家的經濟安全,尤其需要加強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范。
資本超預期外流
觸及安全邊際
中國在過去8個月有高達5000億美元的超大規模的資本外流,令作為全球頭號財富管家的美國財政部都感到異常驚訝,以至于修改了原先給出的人民幣匯率“被顯著低估”的評價,凸顯這波來自中國的資本外流規模與影響之大超乎想象。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估計,今年上半年中國資本外流約為2500億美元,7月份的數字為700億至800億美元,8月份更是流出了2000億美元。國外一般估計造成中國資本外流的原因是中國央行為干預人民幣匯率而付出的相關花費。例如,美國財政部表示,在7月、8月、9月這3個月里,中國央行為支撐人民幣匯率即花費了2300億美元;而從外匯儲備的變動來看,今年8月份的外儲減少額創下了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值,達到940億美元。隨著央行的大規模進場干預使得人民幣幣值趨穩,9月份的外儲下降幅度較上月有所放緩,減少額為430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對外投資卻在持續增長,這又將消耗相當一部分外儲。例如,今年前三季度,僅非金融類的對外直接投資就高達873億美元,同比增長16.5%。在此背景下,預計中國外儲的整體縮水格局短期內難以出現根本性逆轉。
如今,中國外儲總額已從去年6月份的3.99萬億美元高峰值跌至3.514萬億美元,約占全球11.5億美元外儲總規模的30.5%,盡管外儲的整體規模仍傲居世界第一,但若無法找到遏制外儲大規模消耗的有效措施,則西方媒體所擔心的中國外儲還能“燒”多久的話題還真有可能成為關乎國家經濟安全的命題。換句話說,假如外儲加速縮水,以至跌破3萬億美元乃至跌破2萬億美元,則國際資本屆時肯定將空前拉高唱空中國經濟的分貝,這又將進一步加速在華資本的外逃,進而造成中國經濟嚴重脫水的惡性循環局面。
筆者并不認同蘇格蘭皇家銀行相關分析師有關中國需要1.6萬億美元至2.6萬億美元外儲的估算,盡管其估算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相關建議,例如外儲應占到短期債務的30%、出口額的10%、廣義貨幣的5%至10%。因為對于整體資本品并不豐裕、且金融監管水準并不高的超級新興經濟體而言,3萬億美元的外儲應當是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的底線安排。
凈資本輸出國
窗口來臨的微妙
美國財政部在這個時間節點對中國大規模資本外流做出詳細評述,顯然是向世界發出如下信號:全球從去年開始的由新興經濟體流向發達經濟體的財富大轉移趨勢正在進一步強化。如果說,去年以俄羅斯為代表的經濟結構單一的產油輸出國,在全球油價深幅下挫時所遭遇的資本外流,是整體缺乏金融資本力的有關國家被動向美國市場大規模輸血;那么本輪由中國開啟的全球財富大轉移極有可能是發達國家針對新興經濟體的一次低成本財富洗劫,而中國很難成為最后的贏家。
美國的兩大王牌是金融和武力,中國這些年來握有的針對美國的比較優勢,即是基于制造業發展和全球貿易價值鏈升級的資本積累與產業競爭力的穩步提升。這并不是說,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已經落后于中國,時至今日,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技術實力和質量管理水平依然顯著落后于美國。只是在美國看來,中國最近15年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貿易框架和產業轉移框架下,較大幅度分享了“入世”紅利、全球產業轉移紅利,加上人口紅利,使得中國迅速成為全球第一出口大國、第一制造業大國以及新興資本輸出國。另一方面,中國除了積極擴充在既有國際金融體系中話語權的同時,又基于本國的貿易和金融力量,試圖搭建區域乃至全球的金融公共產品,并嘗試扮演區域經濟體系的擔保人角色。而中國的上述之舉,盡管是要拿出真金白銀,但在美國看來,有可能造成對美元價值的重估。換句話說,如果部分產油國在石油交易體系剔除美元的核心中介地位,如果體量很大的東亞美元圈由于區域性貨幣互換安排導致勢力范圍不斷縮小,如果亞投行等新開發性金融機構最終以人民幣為運營貨幣,那么,過去由俄羅斯等國發起的“去美元化”運動還真有可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勢。這是美國金融資本及其利益代言人的美國政府絕不愿意看到的。
中國今年以來在證券市場和匯率市場發生的大幅波動,既有中國金融加速開放而相關補位措施不足的原因,亦是國際金融資本有針對性阻擊中國金融的產物。而國際資本之所以這些年加速進入中國市場,除了鎖定人民幣的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剛性收益預期而大肆套利之外,更利用中國傾力打造改革牛市的契機,拉高A股,進而高位套現加速撤離中國,造成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集體崩塌。另一方面,美聯儲還利用核心金融信息的嚴重不對稱,最大程度放大了加息的時間窗口對其他國家的預期沖擊效應,致使免疫力本就不強的新興經濟體股市被迫上躥下跳。
切勿高估
人民幣國際化的紅利
有觀點認為,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當IMF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之后,人民幣將從新興經濟體貨幣一躍成為強勢國際貨幣。即成為貿易領域、投資領域乃至儲備領域里的強勢貨幣,甚至全球至少有1萬億美元的國際儲備轉換為以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儲備。中國將順勢跨入過去由少數發達國家控制的精英俱樂部。倘若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則中國根本不需要保持大規模的外匯儲備。
我們當然期待人民幣早日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但是金融競爭向來不兌現有關參與主體的靜態假定。誠然,人民幣成為比肩美元和歐元的國際貨幣之后,中國的外儲結構肯定會發生相應的變革,中國最近不斷擴大黃金儲備即是相關的前瞻性舉措。但人民幣國際化不是簡單的技術層面改革,而是關乎全球金融格局乃至國家利益格局變遷的綜合性命題,甚至有可能引爆體系性對抗。如果在憧憬人民幣國際化紅利的同時忽視了中國金融籬笆的扎緊,則當系統性風險集中爆發時,中國又能拿得出多少籌碼來呢?(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