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第一財經日報來源:
當前,世界經濟走勢分化,增長乏力。國內經濟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但是下行壓力加大。
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變
無論是國內還是全球,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變。
受2008年的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至今尚未完全恢復。這種全球低迷的經濟態勢導致全球總需求收縮,世界貿易量大幅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上國內一些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外貿進出口貿易額增速,從2010年的34.7%、2011年的22.5%,驟降到2013年的7.6%、2014年的3.4%、今年上半年的-6.9%。
我國經濟發展的某些領域的總需求也在收縮。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城市空間擴張規模下降。2000年我國城市建成區面積是2.24萬平方公里,2013年是4.79萬平方公里,這13年新增的城市建成區面積超過了1949~2000年這51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的總和。1978年到2013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由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城市的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58個,建制鎮從2173個增長到20113個。城市的急劇擴張,擴大了工業品的需求,這是不言而喻的。建新城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的增加,對消費品需求迅速增加,城市基礎設施也大大地增加。今后,城市空間擴張規模不可能再以那么高的速度增長了。
第二,汽車進入家庭的增速放緩。2000~2010年汽車的銷售量“井噴式”增長,年均增長31%,2000年汽車銷售量是60萬輛,到了2014年銷售量1237萬輛。但2011~2013年,年平均汽車銷售量增長7.8%,去年汽車銷售量增長只有3.1%,今年上半年回落至1.4%。因為汽車產業對其他工業品的帶動性很強,所以汽車進入家庭的增速放緩會引起整個工業增速放緩。
第三,房地產泡沫抑制其對制造業的支撐作用。最近兩年,全社會對房地產巨大泡沫逐步取得了共識,房地產投資開始回落。房地產產業鏈條很長,包括建材、鋼鐵、水泥、家電、家紡等等。房地產投資下滑,其對制造業的支撐作用也在下降。
由于城市空間規模擴張速度、汽車進入家庭的速度以及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這些產業對工業品的總需求減少,所以我國工業制造業必然受到影響。2001~2010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3%,2011年開始回落,2011~2014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分別為10.8%、7.9%、7.6%和7.0%,今年上半年降至增長6.3%(圖1).
由“總供給收縮”轉變為“總需求擴張”
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但是,經濟發展與轉型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所以必須調整宏觀經濟政策走勢,把過去兩年的“總供給收縮”的思路轉變為“總需求擴張”。
(一)積極擴大國內消費市場。
雖然投資和外貿出口仍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是一個大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最重要的還得靠國內消費市場拉動。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基礎,是前提。
為了擴大國內消費市場,要注意的是:
第一,要健全消費增長的動力機制,改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多年來初次分配中消費偏低,積累過高。發達國家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一般是60%左右。我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52.4%連年下降,近十年一直保持在45%至50%左右(圖2)。這造成了我國低收入群體數量很大,再加上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存錢防老,存錢防病,老百姓有錢不敢消費。因此,必須改革分配制度,擴大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提高城鄉人民收入水平,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第二,立足于國情,挖掘消費潛力。
一是在城鎮化推進中大量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這些人的消費需求是巨大的。幾年之內,一億農村進城常住人口轉為城市居民;一億農民就近轉為小城鎮戶口;城市中一億常住人口的棚戶區改造。解決“三個一億人”問題,蘊藏著巨大的消費需求。
二是加強精準扶貧。我國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但是現在還有大約7000萬貧困人口。要加強精準扶貧,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多種辦法,增加這些貧困人口的收入,把這些人的生活水平提升到小康水平。
三是到2025年,我國中等收入人口將會達到6億,這些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消費結構是有差異的。要針對收入較高的人群提高消費品質量和社會化服務水平。一些有眼光的企業家,爭先把健身、保健、醫療等“大健康產業”和旅游、文化、養老等產業作為他們企業的戰略發展產業,無疑是正確的。
總之,關鍵是我們要有令人心動的有效供給,有讓人心安的產品質量。有了這兩條,就一定能夠擴大消費。
(二)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
短時間內,我國的外貿出口將呈現較低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保持在10%~12%之間。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只有社會投資仍然有較大的增長潛力。比如,高鐵和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寬帶網絡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城市軌道交通、扶貧開發工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現代化、智能制造的基礎設施以及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等,都是有市場、有長期回報的項目,既對當前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有促進作用,又可以增加經濟持續發展的后勁。
不能說擴大投資就一定導致產能過剩、增加潛在的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關鍵是“投什么”和“錢從哪里來”。這兩個問題很關鍵,
首先要選好項目,有市場,有長期回報。其次是解決好資金來源問題。能不能把我國龐大的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是支撐穩增長的關鍵。我國居民儲蓄23萬億元之多,這些海量資金無處可去。人們難以獲得可持續的財產性收入;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和重大建設項目又缺乏資金。所以,必須整體推進金融、投融資和財稅體制改革,特別是要打通投融資渠道,挖掘民間資金潛力,讓更多儲蓄轉化為投資。
(三)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率,根本上要靠改革和創新,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
調結構、轉方式,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結底要靠改革和創新。實現創新驅動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需要許多方面的支持。
首先,需要投融資體制支持,中國當前的金融體系里缺少股權融資。中國的證券市場不僅要有A股市場、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市場,尤其需要類似“納斯達克”那樣的市場。否則,科技創新型的中小微企業沒有辦法快速發展起來。需要大力發展債券市場、股權投資基金、融資租賃業務,加快發展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快改革現有的商業銀行體制機制。創新驅動需要大批的創新型人才,所以改革教育制度、科技體制是勢在必行。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了,為什么我們培養不出世界級頂尖人才?”是教育出了問題,科技體制出了問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都需要錢,需要財稅政策支持。創新需要保護知識產權,需要法律制度支持。創新還需要創新光榮的社會氛圍,要尊重人才、尊重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創新人才應當得到獎勵,創新企業應該得到政策鼓勵。
實現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經濟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的積累才能大見成效,各級黨政官員不要尋求短期政績,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環境下,深圳市2014年GDP增長8.8%。在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了1.6萬億元的GDP,全口徑財政收入5500億元,其中上繳中央財政3500億元,市屬預算內財政收入2000億元。2015年上半年財政收入增長27.9%。二十余年成長起一大批高科技創新型本土企業,如華為、中興、華大基因、騰訊、大疆無人機、光啟新材料、超多維公司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公司。有如此的經濟質量和經濟結構,是因為深圳市早在1995年就開始調整經濟結構,開始逐步淘汰“三來一補”、“加工貿易”企業,大力發展IT、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業。采取了一系列的財稅、融資、人才培養、保護知識產權等政策措施以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時隔二十余年,才有了深圳今天的較高質量、較高效率的經濟結構。
加快企業的創新轉型發展
首先,企業家要“謀勢”。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是“小勢”,國家的發展戰略是“大勢”。要努力讓企業自身發展的“小勢”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大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國制造2025規劃、“互聯網+”行動、“一帶一路”戰略等,孕育著企業創新轉型發展的無限機遇。
電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引發了人類社會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大加快了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作為工具,嫁接或連接到商貿業、金融業、傳統制造業、農業、交通業、政府辦公、文化教育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將大大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廣大中小微企業自覺融入到互聯網+行動,將會改變自己的生產業態,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15年5月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制造業強國的三步走戰略。《中國制造2025》是這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不斷涌現,推動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特別是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與各產業領域的技術融合創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的變革。小批量定制、產品的個性化、市場的碎片化,將改變中小企業作為大企業的附庸地位,擺脫了對大企業的依賴。分散制造、3D打印等新技術,使得制造業的產業生態發生很大改變。
第二,企業必須以創新求生存,謀發展。面對國際、國內總需求收縮的局面,企業尤其要不斷創新求變。一個企業,如果五年、十年產品不變、技術不變、管理不變、營銷模式不變,那只有死路一條。企業必須實現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企業制度創新、市場創新、營銷模式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求生存,謀發展。
第三,企業家必須不斷學習。不是有錢就稱為企業家,企業家應該不斷學習,有知識,懂技術,會管理,要有責任感,有道德底線。尤其要努力學習金融知識,逐步掌握產業與金融相結合、技術與資本相結合的本領。這樣,企業就會順利發展。人才短缺會越來越成為企業健康發展的約束條件。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將是諸多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招聘人才,留住人才,加強企業員工的全員培訓,大力培養精細管理和匠人精神,對于企業來說是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性工作。廣大中小微企業尤其要走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新穎化之路,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打造并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面對國際和國內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是機遇仍然大于挑戰。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向前推進,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企業作為經濟主體地位的認識不斷提高,過剩產能逐步化解,擴大總需求的思路和政策措施逐步深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蓬勃發展。
前進中還存在以下幾條有利因素。一是“一帶一路”大國戰略的實施和跨境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外經貿合作將逐步擴大。二是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2014年12月,人民幣支付占全球結算總額的2.17%。隨著跨境自由貿易區不斷擴大,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絲路基金等的運營,人民幣占世界結算總額的比例將大幅提升。三是石油價格下降,有利于我國GDP增長。IMF估測,由于油價下降可使中國2015年GDP升高0.4%~0.7%;2016年GDP升高0.5%~0.9%。四是互聯網技術的紅利加大。麥肯錫2014年7月報告,到2025年中國互聯網革命可創造就業4600萬個,網上交易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將達到22%。
總之,挑戰和機遇并存。面對國際、國內總需求收縮的局面,中國經濟實現穩增長、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逐步升級,宏觀調控的思路有必要適當調整,政策措施必須更加精準,發力更加集中,效果才能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