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中國證券報來源:
原油供需持續失衡
近期全球經濟低迷導致需求疲軟,而石油產量同時增加,供需繼續失衡是國際油價下跌的主要原因。截至3日收盤,9月交割的布倫特原油期價下跌5.15%至每桶49.52美元,創7月6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也是1月29日以來最低價格。紐約商品交易所9月交割的原油期價下跌4.14%至每桶45.17美元,距3月觸及的六年低點僅差2美元。
易信中國區副首席交易官朱文灝指出,因市場擔憂全球原油供大于求的處境惡化,加上全球經濟增長的前景不明朗,部分新興經濟體制造業活動放緩,加劇了商品市場的拋售行為。
市場預期歐佩克7月石油產量較6月繼續增加。國際能源署日前發布的報告認為,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國增產的影響,歐佩克6月原油日均產量達3170萬桶,增加34萬桶,為三年來高點。歐佩克秘書長巴德里7月30日表示,歐佩克不準備減產。歐佩克6月的部長級會議決定維持日均3000萬桶產量限額不變。市場預期,未來對伊朗的制裁取消后,伊朗原油出口量將大幅提高。美國油田技術服務公司貝克休斯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盡管油價持續走低,上一周美國運營的油田鉆井數量卻出現上升,近期供應可能增加。
瑞銀財富管理分析師Giovanni Staunovo表示,是一系列因素而不是單一因素引發了大宗商品的價格下挫,這使得大宗商品的總體波動性得到抑制,建議投資者目前不要配置任何多元化大宗商品指數。原油市場尚未達到再平衡、美國即將升息、近期氣候風險消退等因素導致在建倉大宗商品前需要克服的阻力太多。
難以影響貨幣政策
瑞銀財富管理策略師Kiran Ganesh強調,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并不意味著全球增長趨弱。下跌是源于美元走強和部分地區股市波動,同時供應增加打擊了石油市場,加息預期則損及貴金屬。大宗商品遭遇拋售不是增長疲軟的信號,全球經濟仍將保持增長。
此外,大宗商品價格也不大可能導致大多數經濟體的央行改變政策路徑。美國薪資水平日益增長,勞動力成本占通脹的60%,商品價格僅占10%至15%。瑞銀預計,美聯儲將在9月開始加息。受大宗商品價格大跌沖擊的一個國家是澳大利亞。由于鐵礦石價格大跌,該國貿易狀況日漸惡化,這將促使其央行采取更為寬松的政策。盡管油價下跌,但美國高收益信用債仍具吸引力,其價格已體現了能源板塊的違約風險。在美國高收益信用債市場中,能源行業占比約為14%。
在資產組合中,瑞銀認為,投資者應青睞商品相關股票而非大宗商品本身。后者表現出高波動性和低回報,持有它們需要付出“轉倉”成本。與大宗商品掛鉤的股票能產生現金流。過去3年以來,直接投資大宗商品的復合年回報率為-10%。相比之下,材料和能源股票板塊的回報率分別為4%及2%。股票的波動性稍高,但在這種情況下似乎能提供更好的回報。在股票配置中,該機構加碼能源板塊。分地區而言,該機構看好歐元區和日本的股票,不看好英國和新興市場。歐元區和日本股票將從低油價中受益。歐元區石油有97%來自進口,而日本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與之相似。許多新興市場是大宗商品的凈出口國,企業盈利預計將受到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