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華夏時報來源:
公務員冷暖變遷
“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變化快。”用這句話描述鄒樂濤此時的心情再合適不過了。8年前,費盡周折考上統計系統公務員的他,怎么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會選擇離開。
7月22日,鄒樂濤回憶起當初考公務員的想法時,依然還沒回過神來:“就是想吃碗官飯,收入穩定,旱澇保收。”但隨著近幾年公務員改革力度的加強,公務員的職位以及福利薪酬已無法體現這個群體的優越性。
過去8年,像鄒樂濤一樣的公務員們經歷了國考從熱到冷的變化,這其中也映襯出整個社會的變遷。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政府職能在轉變,從管理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從更多重視前期審批到更加重視事中事后的監管;公務員待遇也在轉變,從終身制到聘任制,從養老雙軌制到并軌,從八項規定到薪水調整……此消彼長,公務員群體正集體面臨改變。
國考“獨木橋”
回想起8年前的那次國考,鄒樂濤說真應該用香檳來慶祝,得知人生中又一次闖過獨木橋時,人生仿佛迎來了一個充滿玫瑰色的浪漫時刻。
“作為2007年的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非常不樂觀,公務員這個職業讓許多人趨之若鶩,很多畢業生將報考公務員作為首選。”在鄒樂濤的概念里,“一個陜西窮土窩窩里長大的孩子,能考上北京的大學已實屬不易,如果能在北京當上公務員,那絕對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當年,和鄒樂濤同行的考生高達74萬余人,其中最熱門的國家廣電總局干部人事管理一職,招收2人,報考人數竟高達8390余人。
1994年,原人事部正式建立了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并組織了首屆中央國家行政機關公務員錄用招考,當年的國考只有4400人正式報考,相當于9個人爭考一個職位,競爭并不激烈,直到2003年,全民國考的熱度才開始顯現。
2002年,報考公務員的人數為6萬余人,2003年猛增到12萬余人,那一年,正是高校擴招后首批畢業生的就業之年;隨后,自2007年至2010年,報名人數一路飆升,從74萬一路上升到2010年審核通過人數144.3萬;再之后,經歷了2011年141.5萬和2012年130萬的小幅下降之后,2013年又首次突破了150萬。20年間,公務員的報名人數漲了344倍,競爭比例也由1994年的9∶1,提高至2013年的72∶1。
公務員考試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考”,國考成了千軍萬馬爭擠的獨木橋,公務員成了競相爭食的“金飯碗”。
鄒樂濤拿到單位擬錄用工作人員公示名單的時候正在吃午飯,他急忙放下飯碗就給陜西老家打了一個電話報喜。
“公務員熱”是2007年的一個縮影,那一年似乎什么都很熱。
那年的中國股市,用兩個字形容是“狂熱”。這是自1999年之后資本市場的又一場盛宴。在4到9月的半年時間里,股指連連上攻,都市白領、大學生、農民、小商販、跳廣場舞的大媽,甚至像鄒樂濤一樣的公務員,都炒起了股,很多人抵車、抵房、向銀行貸款,沖進仍在不斷上漲的股票市場。
如果說股市的狂熱已到了癲狂的地步,那么發生在樓市里的財富傳奇則令人無言。2007年的全國房價延續上一年的上漲態勢全面飄紅,很多城市都漲了一倍,甚至兩到三倍。年初,北京市中心城區的二手房交易價格為每平米0.7萬元-1萬元,到10月份,已經上漲到每平米1.6萬元-3萬元。
面對房價,在北京工作的公務員顯得寒酸了許多,好在一些部門還有經濟適用房可分,有的單位還可以自建房分給員工。盡管福利分房早已取消,有一套以低于市價許多的價格拿到的房子,對公務員而言并不是難事,而這也成了鄒樂濤們最大的“福利”。
這年初,精心策劃的《大國崛起》在中央電視臺熱播,在中國人需要自信起來的時候,傳統文化成了新的時尚,主講“三國”和《論語》的易中天、于丹迅速躥紅,就連臺灣少女組合S.H.E都唱起了“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公務員變遷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大國崛起越來越近。那時,老家來人了,鄒樂濤帶他們必去的景點是鳥巢和水立方。
與此同時,一場危機正悄然而來。2008年初,中國民營經濟出現了衰退的跡象。
當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和美林公司被收購標志著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隨著虛擬經濟的災難向實體經濟擴散,世界各國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激增,一些國家開始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
中國的GDP在2008年四季度呈現斷崖式下滑,深圳東莞一帶依賴出口的外貿企業出現了倒閉潮,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四萬億計劃緊急相救。
素有“小國務院”之稱的國家發改委,當時門前車水馬龍,人流涌動,時常可以看到官員或企業家模樣的人夾著一沓沓材料在傳達室門口等待,也不時會看到聚集在一起要求向領導“反映問題”的民眾。
類似景象在2009年到2012年的“四萬億刺激計劃”期間達到高峰。2012年5月24日,廣東湛江市市長提供了最生動的標記:當他走出國家發改委大院時,抑制不住激動,在38號院門口親吻一份等待了34年的批文。這種景象被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簡稱為“跑部錢進”,他說,“發改委要做的改變,就是要解決這種現象。”
盡管有四萬億撐臺,實體經濟雖然出現復蘇跡象,但中小企業仍然長期受制于融資難、融資貴、需求不振三座大山,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不少政策,做了不少努力,但企業生存和創業的環境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相比之下,公務員的日子卻舒服得多。
人民網當時曾推出過一份“您如何看待‘公務員熱’”的調查,其中,大部分網友的留言均涉及:“公務員有前途,待遇有保障,上班時看報紙、打電腦、喝茶水,退休后待遇高過普通人一大截……”等內容,職位穩定、工作輕松、有權力、有地位、待遇高、有前途一度成為公務員的代名詞。
當年有這么一件趣事:在寧波,有對情侶坐著賓利考“科員”,參加國考的動機竟然是為滿足女友母親的要求——“考不上公務員,別想做我的女婿”。
2012:轉折年
轉折自2012年始。
一位發改委的官員2012年回老家探親的經歷是:不管和親屬吃飯還是跟老同學聚會,他們都會問誰誰被抓了是怎么回事,似乎公開報道總是滿足不了他們的好奇心。
對于湘鄂情來說,仿佛一夜之間顧客就消失了。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提出,要“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發改委對面胡同里的湘鄂情最先倒閉,統計局對面的湘鄂情扛了幾個月,試圖從高檔餐廳轉型為大眾餐廳,但似乎沒人買賬,現在也倒閉了。”上述發改委官員稱。
不僅湘鄂情,與公務消費相關的高端餐飲、酒店、白酒等市場均受到了明顯的沖擊。五星級酒店從以往的熙熙攘攘變得冷清,魚翅、燕窩類山珍海味的批發市場也出現滯銷。據中國烹飪協會統計,2013年初假日期間的宴請餐飲業收入同比有所下降,這在25年來尚屬首次。
近年來,公務消費、官員宴請衍生出來一個巨大的“官消”市場,這背后是每年“三公消費”的巨額數字。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曾給出一個三公消費的數字:9000億元。
對于很多公務員來說,2012年是個分界點,之前公務員五花八門的“補貼”以及“灰色收入”非常多,單位可以各種名義發錢、發福利,但這之后,實行“陽光工資”后,過年過節基本上沒有了福利,甚至動用公款擅自發購物卡都要通報批評。
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3月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提出了“約法三章”,這是在擠奢靡生活的泡沫。
反腐的力度也越來越大,而且級別越來越高,數量越來越多。從2011年因違紀被免去鐵道部部長的劉志軍,到后來的劉鐵男、薄熙來,乃至周永康和最近的令計劃,“老虎”一個接著一個被曝光,“打老虎”的行動還在繼續。
與此同時,改革在積極推進。肅清鐵道部窩案后,一直停滯不前的鐵道部改革終于落地,2013年3月,鐵道部開始實行鐵路政企分開。
2014年12月,國家發改委設立政務大廳,這是國家發改委成立62年來(從其前身國家計劃委員會算起)開辦的第一個政務大廳。這個位于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南街38號院的部委身上正在發生越來越多的變化。有的迫于中央改革的壓力,比如三公經費的公開,大幅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等。
這種趨勢在向下延伸。國考招聘的公務員崗位正在向基層傾斜,接近一半的崗位都附加了條件限制而成了“苦差事”。
在以往的國考中,國稅、海關兩個系統招人多,門檻又相對比較低,因此從來都是報考的大熱門;但是,2013年,這兩個系統有半數以上的崗位都在向考生傳達著“苦差事”的信息。以國稅系統為例,“國家級貧困縣”、“欠發達地區”、“不提供宿舍”、“本單位最低服務期5年”等備注比比皆是;海關系統的崗位也明確標明了需要“24小時倒班,體能良好,住宿自理”等要求,幾乎每個省的海關都或多或少出現了“露天作業”、“工作強度大”、“體能要求高”、“經常出差辦案”、“適合男性”這樣的字眼。
2013年的國家公務員崗位儼然成了“史上最苦金飯碗”,而公務員崗位向基層傾斜,已經是近幾年的趨勢。很顯然,“一杯清茶一包煙,一份報紙坐半天”式的公務員生活已經成了“過去式”。
對于公務員而言,2013年確是一個分水嶺,而也就是在那一年,鄒樂濤頭次聽說了公務員的養老金也要并軌的消息。與此同時,中央先后出臺15個文件通知,嚴肅約束公務員日常工作行為,這些禁令大大縮小了權力尋租空間,砍掉了相關公務員的灰色利益。
2014年的地方公務員招錄考試報考人數比上年銳減36萬多人,“中國第一大考”出現降溫現象。緊接著,2015年的國考共有141萬人通過招錄機關資格審查,105萬人網上繳費確認參加筆試,近90萬人實際參加考試,參考率約為85.5%,也就是說有15萬人缺考。
與此同時,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反腐風暴、福利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也催生了公務員的新焦慮,越來越多的公務員跳出體制,甚至多地出臺“鼓勵公務員辭職”的政策。
同時,社會給予的就業引導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道路越來越多,李克強總理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大學畢業生和年輕人看到了象牙塔之外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