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4-04-16瀏覽量: 作者:睦天供應鏈來源:網絡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實現利潤總額僅為564.8億元;上海鋼聯調研的247家鋼鐵生產企業2023年盈利家數占比僅為41%。2024年前2個月,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虧損總額為146.1億元;第1季度247家鋼鐵生產企業盈利家數占比降至26%。
3月28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布了《認清形勢 保持定力 共同維護鋼鐵行業平穩有序發展》倡議書,呼吁鋼鐵企業按照“三定三不要”原則,追求有質量的經營、有效益的發展,減少無效供給,維護供需平衡。4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披露,今年五部門會同有關方面將繼續開展全國粗鋼產量調控工作。
新一輪鋼鐵產量調控呼之欲出,但對于產量調控的作用和效果,業內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甚至存在一些疑慮和誤解。
主管部門要及時糾正市場機制失靈現象
一提到限產,通常被認為是行政干預,限產并不能使產能、企業退出市場,反而會阻礙產能出清和行業調整步伐。作為重要基礎性原材料產業,鋼鐵行業的興衰對國民經濟影響甚大,難道只有市場出清這條唯一途徑嗎?
中國鋼鐵行業曾經有過市場化出清的嘗試。2011年,面對市場需求萎縮、供大于求的局面,鋼企為保市場份額,寧可虧損也不愿減產,鋼價連續下跌,歷時長達4年之久,到2015年第4季度跌至1800元/噸,累計跌幅超過60%,大量鋼廠被迫停產,全行業陷入虧損。后來,通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我國退出鋼鐵產能1.5億噸以上、取締地條鋼1.4億噸,鋼鐵行業逐步走出困境,行業運行企穩向好。
縱觀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等工業大國,沒有哪一個國家是通過市場化單一方式來出清產能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些國家花了近30年的時間出清產能。在此期間,當市場過度競爭、鋼鐵行業處于困難時期時,各國政府均不同程度地采取聯合限產、產業補貼、削減產能、限制進口等方式進行行政干預,對鋼鐵行業進行扶持,以緩解其對產業、經濟和社會造成的沖擊。行政干預一方面為產業調整騰挪空間和時間,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市場化兼并重組,實現產業整合的目的。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階段性的限產是產業調整、化解產能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當行業陷入持續虧損時,表明市場機制不能正常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需要主管部門主動作為,糾正市場機制失靈的現象,繼續實施限產政策,改善供求關系,擺脫困局。
限產并非大規模長時間減產
對于鋼鐵限產,有的鋼廠認為會增加固定成本,加大企業困難。有的地方政府則擔心控產會影響工業增加值、影響地方經濟增長。實際上,限產并非大規模長時間降低產量。
當鋼鐵產量減產達到5%時,市場供求關系就能得到明顯改善。對于某一家鋼廠來說,產量減少5%會導致其噸鋼固定費用有所上升,但充其量也就是幾十元。但如果全行業統一減產,通常對市場會產生兩個效應:一是鋼材價格回升,二是原料價格下降。這“一升一降”給鋼廠帶來的效益甚至可能達到幾百元,抵消固定費用后還會產生正效益。
至于控產量會影響工業增加值,這實際上也是一個誤解。從表面上看,工業增加值與產出(通常理解為產量)成正比,如果減產,工業增加值就下降。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增加值并不等同于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而當前鋼鐵行業處在“一穩三降”的形勢中:固定資產折舊基本穩定,職工收入普遍縮水,上交稅金減少,鋼廠利潤下降。由此推算,產量增長,并未帶來工業增加值的增長,反而可能是下降的。
進一步來看,盲目追求產量也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高質量發展是居民有就業、職工有收入、企業有利潤、政府有稅收的發展。但是我們看到,在需求下降的情況下,一味保持高產穩產,一方面導致供需嚴重失衡、鋼價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導致原料成本居高不下,進而導致鋼廠經營普遍陷入困境,政府稅收下降,職工收入減少。
當然,在壓減產量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面臨各方利益博弈,阻力較大,同時也可能讓本該淘汰的鋼廠存活下來。但如果坐視供需失衡無所作為,就有可能導致行業陷入螺旋式低迷,重蹈2015年全行業虧損、鋼廠大面積停產的覆轍。兩害相權取其輕,主動調控產量是擺脫行業困境最有效的措施,更符合行業利益。
各方應盡快形成共識,充分發揮制度體制優勢,借鑒水泥行業成功經驗,主管部門統一籌劃,先立后破,通過環保、安全、能耗、碳排放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完善鋼鐵產量約束機制,加強行業自律,實現供需動態平衡,使行業盡快擺脫虧損困境,為鋼鐵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中國冶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