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新浪來源:
內地提出供給側改革,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淘汰落后產能繼續在水泥、鋼材及煤炭業發揮作用,市場憧憬相關價格有望回穩向好。由于供給側改革措施中長期有望解決多年以來的產能過剩問題,令一批低殘資源股重上正軌,前景值得憧憬。
去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明確,將全力解決制造業產能、房地產庫存、地方政府債務、企業高成本等“四個過剩”,這是中央領導層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的概念。
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
隨后,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正式拉開供給側改革的序幕,在經過了30年的高速增長后,市場已共識產能過剩是阻礙中國經濟轉型的長期問題,并再次確定,中國經濟轉型是要提高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降低對信貸和投資的依賴。
市場關注政府有何措施應對經濟下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表示,重點是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環保、質量、安全等手段,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
同時,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人民幣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于職工分流安置。
適當安置下崗工人
兼任國家統計局局長的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指出,供給側改革與穩增長不矛盾,其中“降成本、補短板”是利好經濟,“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可能短期在局部地區造成影響,但“三去”釋放訊號已令煤炭、鋼鐵及樓市價格出現回升,從長期看有利經濟發展,亦增加企業機遇。
供給側改革其中一個關鍵在于去產能,當中最為棘手的是大量下崗工人問題,要適當處理,避免造成社會不穩定。據媒體報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稱,在煤炭鋼鐵兩行業供給側改革職工安置過程中,除了中央財政1,000億元獎補資金外,失業保險及就業專項資金也將予以支持,使得供給側改革資金更加充裕,超出市場預期。
申萬宏源指,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人員安置主要通過企業內外部轉崗、內退以及公益崗位安置為主,被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的員工居于少數。去產能主要地區河南、山東、安徽等東部地區,煤炭行業經濟并非當地經濟主業,當地完全有能力消納煤炭行業分流職工,進而改革將會相對較為順利推行。
PPI連續多月大跌
事實上,內地實施供給側改革具有迫切性,乃因早前國家統計局公布內地1月份通脹數據,其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增速升至1.8%,工業品出廠價(簡稱PPI)按年下跌5.3%,雖然跌幅為7個月以來最小,但仍然是連續47個月下跌。
值得留意的是,期內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的出廠價按年大跌38.3%,黑色金屬、煤炭、和有色金屬開采的出廠價則跌18.9%、17.8%及10.1%,為PPI連續多月大跌的主要元兇之一。
有分折指出,長期以來,中國實行的是出口導向的高投資發展模式。管制下的大部分生產要素被分配給工業部門和出口部門,形成了出口—投資聯動機制,但當金融危機后這些紅利減弱時,就自然出現了工業和出口部門產能過剩,而教育、醫療等民生板塊產品與服務供給數量較少、質量較差的結構性難題。
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對教育、醫療等民生板塊的投入,減少對僵尸企業的無效輸血,既能讓供給增長更為有效,又能消除產能過剩,從而化解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中國人均GDP已達7,800美元,民眾對高品質教育、醫療、食品等的潛在需求非常旺盛,從供給側完全可以激發這一受抑制的需求。
首要去產能助經濟增長
中信證券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供給側改革肯定會成為兩會焦點,改革的核心在于去產能。這無疑揭示了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攔路虎”。歐盟駐華商會上,駐華歐盟商會主席武特克公布的一份關于中國生產過剩問題的最新研究報告稱,同2009年就十分嚴重的過剩問題相比,目前的狀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報告顯示,2015年全世界出產的一半的鋼、一半的鋁和57%的水泥都產自中國,僅2011和2012兩年間,中國生產的水泥就達到美國整個20世紀的水泥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