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中國經營報來源:
鋼鐵市場由盛轉衰的大環境,給海鑫集團的發展造成了重重困境,但家族內部管理的漏洞,讓這個曾經風光一時、占聞喜縣工業產值近70%的山西最大的民營企業,最終走上無法挽回的衰敗之路。這背后,家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困境、管理漏洞、傳承等問題也顯露無遺。
家族企業接班人制度缺失
2003年李海倉的意外身亡改寫了海鑫的命運。
其父李春元主導了接班人決定,把海鑫交由李海倉的兒子李兆會執掌。當時年僅22歲的李兆會,從澳洲留學歸國。媒體報道稱,他對鋼鐵實業并不了解,也不感興趣,卻熱衷于資本市場,曾入股民生銀行、中國鋁業、華電國際、興業銀行等,最成功的當屬投資民生銀行,令李兆會成功套現10億元。但好景不長,金融市場的失敗和鋼鐵行業的每況愈下,使得海鑫集團的資金鏈越拉越緊。
面對低迷的鋼鐵市場,海鑫的主要產品仍是螺紋鋼筋等舊產品,毫無競爭力。而管理層不僅沒有在鋼鐵企業投資和轉型上下功夫,還把企業創造的現金流抽走進行金融投資,最終讓海鑫負債累累,面臨破產。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家族企業課程主任高皓博士認為,再高明的企業掌舵者也有可能犯錯,例如李嘉誠也會有決策失誤,但是他的港口、電信、零售等產業,使其擁有強勁的核心現金流,允許他在一定程度上犯錯。然而海鑫集團恰恰在能夠持續創造現金流的產業上出了問題。這其中當然有行業大環境的問題,也有李兆會經營管理的問題,說明家族企業缺乏清晰有效的頂層戰略設計。
“海鑫集團發展過程中缺乏規劃是國內家族企業發展的一個通病。”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浙大企業家學院院長陳凌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李海倉意外身亡,沒有遺囑,李兆會臨危受命,這一決策一直備受爭議。
“這個決定反映了爺爺在家族中的權威,然而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有很多偏頗之處:李兆會繼承父親李海倉的財產和股份,估計他的叔叔們沒有太大不同意見。但是在危難時刻,把企業交給一個毫無經驗和權威的少主,為日后企業管理混亂、叔侄反目埋下了隱患。”陳凌認為,家族企業傳承涉及到財富和領導力的交接,國內家族企業不僅普遍缺乏傳承規劃,而且對于傳承過程中的復雜性和專業性缺乏了解,這方面的專業知識需要及時吸收和普及。
高皓認為,家族企業的股權、管理權和治理權是可以分離的。對海鑫鋼鐵這么一個實業企業來說,李兆會繼承股權,不管從法理還是人情的角度,都無可非議。但他未必是最合適的企業管理者。海鑫家族內部完全可以有更好管理者的選擇,卻依然選擇三權合一的方式,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李兆會的五叔李天虎被認為是海鑫集團“最適合的”接班人,據海鑫的員工講述,李天虎踏實負責,鋼鐵廠的問題大都由他處理。
但李兆會接手后,被傳與李天虎不和,并將其“趕走”,不懂行業的人管理企業,加速了海鑫的衰敗,后期的家族會議,也未能扭轉海鑫虧損的局面。
“能為企業創造巨大價值的家族成員被迫出局,這是家族治理缺失的一種表現。”高皓告訴本報記者,家族需要有效的家族治理結構、機制和流程來凝聚不同家族成員的共識。在家族成員對企業管理方式發生分歧、產生利益沖突時,可以通過家族治理機制及家族文化來化解矛盾。而海鑫,顯然缺乏很好的家族治理。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很多家族企業已經制定了接班人制度,界定家族成員構成,規劃家族成員責任義務。引入家族辦公室、職業經理人等機制,分離所有權和管理權,保障企業的良性發展。
家族企業傳承應盡早謀劃
目前,家族企業傳承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中的重大趨勢和挑戰。2014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中,67%上榜企業家年齡超過50歲,這意味著在未來的10~20年間,這些企業即將完成家族傳承。
“海鑫這個問題,股權和治理權給李兆會,是可以接受的,但股權、管理權和治理權三權合一顯然不是一個好選擇。”高皓認為,家族企業的傳承意味著重構既有的管理權、治理權和股權格局,塑造新的家族與職業經理人關系,孕育下一代家族領袖。而這些內部秩序的調整又伴隨著外部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的諸多挑戰,因此正確認識家族傳承、制定良好的家族傳承制度是個重要命題。
高皓告訴本報記者,家族傳承主要是六個維度的傳承:一是產業資本,也就是家族核心實業公司的股權;二是金融資本,指家族所擁有的流動性或非流動性金融資產,包含貨幣、證券、基金等;三是人力資本,即附著于家族成員個體身上的素質與能力;四是家族資本,指家族成員間的和諧和凝聚力;五是社會資本,即家族所擁有的社會關系、人脈網絡及聲譽的總和;六是智慧資本,也就是根植于家族成員頭腦中的內隱知識、經驗和信念。
對我國的家族企業而言,第一代經營者往往致力于“創業”,有著敢吃苦、善經營的特點,企業家才能是在實踐中積累的。陳凌認為,家族企業二代人間的企業家才能差異無法良好傳承也是家族傳承的重要問題。他說,第一代經營者容易忽視對家族二代的言傳身教,家族二代雖然在教育背景和知識水平上有所提高,卻缺乏創業經歷,在企業家才能的形成過程中知識含量高但經驗不足。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曾有著“白銀王子”“世界銅王”之譽的古根海姆家族,19世紀末稱霸世界礦業,家族一代、二代創造了巨大的資本和財富,成為僅次于羅斯柴爾德的全球猶太第二巨富家族。但家族三代、四代家道中落,家族內斗損失了大量家族財富。而由于第一、二代在藝術和科技領域的慷慨捐贈,仍令這一家族在全球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大約20年前,幾位華爾街金融巨擘與第五代家族成員聯手創辦古根海姆合伙人公司,現今掌管2100億美元資產,實現了家族的復興。
高皓分析道,古根海姆家族的復興,講述的并不盡然是家族慈善的故事,而是六大資本相互轉化的精髓。家族代際傳承,其本質上就表現為六大資本彼此消長、轉化、延續和發展的過程。家族應當站在六維空間的高度上,及早籌劃,精心準備,充分借鑒世界其他家族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并結合自己家族的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改造。